close

自理能力‧經由練習而來


 


bobo小天才養成誌 更新日期:2009-01-04 記者: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

 

 

 

很多父母總埋怨「孩子什麼事都不自己做,老要父母幫忙」,這些父母是否想過,自己是否曾幫助孩子

 

做了太多,已讓他養成依賴心理,反正一切都有父母做好,何必還要自己來。


 


常聽父母抱怨孩子「這也不做,那也不做,連個簡單的家事都不會」,但是換個角度想,孩子為何不願


自己做而想依賴父母,背後最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可能需要想想,從小是否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


做,讓他養成好習慣。



 


個案一 不練習走‧自然走不好


 


男孩冬冬一歲多了,照理說,正是愛自己走來走去的年紀,但是總不見他想要自己走,只要外出,走個


幾步,就吵著要父母抱;如果不抱,要求他自己走,冬冬就又哭又鬧的。看著別家小男孩活蹦亂跳的,


愛子心切的父母不禁懷疑冬冬的腳是不是有問題,而帶他至醫院求診,經過檢查,並無任何健康問題。


後來輾轉介紹至心智科就醫,經了解父母的帶養方式,原來問題出在父母的態度!



 


愛乾淨的父母不想孩子把自己弄得髒髒的,加上怕他累,總習慣從小把冬冬抱在身上,明明是該練習走


路的時候,冬冬卻像小無尾熊一樣掛在父母身上。一直抱著冬冬的父母,也有累的時候,希望冬冬自己


下來走幾步時,他卻走不了幾步就喊累,而吵著要抱抱,稍有不順,哭鬧戲碼立刻登場,讓父母煩心不


已。


 


提供機會‧能力自然出現



 


由於冬冬缺少練習走路的機會,下肢的張力與耐力明顯不足,熟練度也不夠,所以,只要走幾步就會


累,而希望父母抱他,當父母不抱,自然鬧起脾氣。其實以一歲多的年紀來說,不僅會自己走路,也會


扶著上樓梯,還會脫衣服、拉下褲子、甚至可以幫忙收拾自己的小玩具……,很多事都可在其能力範圍


內,但前提是,父母有從小提供機會讓他自己做,如果父母事事代勞,那麼,即使是正常應有能力,一


切也會變得「好難」而無法自己做了。


所謂「自理能力」就是只靠自己即能完成的事項,如果不能靠一己之力完成,就不要奢望孩子以後能夠


獨立自主。就像走路一樣,愈多練習,愈能走得穩、走得快,耐力、肌力、平衡感與協調性都從中反覆


練習而來。有的孩子到了三、四歲,走不好,走不久,多源於學步期的的練習不夠,愈不熟練,愈不想


自己走;不想自己走,跟著少了探索的學習機會;進而影響了認知能力與經驗發展;經驗的缺乏就沒有


足夠的語彙奠定語言發展基礎;語言能力不足,即無法做好溝通……一路影響下來,恐怕不是當初因為


怕孩子累,而一直抱著的父母,所能想像的結果吧。



 


個案二 經驗不足‧哭鬧逃避



 


寧寧兩歲半了,卻彷彿什麼都不會,在家要她收拾玩具,她不做,父母念了幾句,沒想到她用哭鬧不休


回應。當她進幼兒園後,老師屢屢向父母反應,寧寧的表現跟其他孩子明顯不同,東西拿不牢、走路走


不穩、對老師說的話好像有聽沒有懂,因而懷疑她是否發展遲緩,建議家長帶至心智科評估。


 


經過評估,寧寧並無病理性的發展遲緩問題,一切都是經驗不足所致!為何經驗不足,跟冬冬一樣,寧


寧的問題也是因父母過度代勞而造成。父母幾乎不讓寧寧自己動手做事,長久缺乏經驗的結果,讓寧寧


的能力明顯落後,各個軸向都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演變成只知道用


哭鬧逃避父母的要求。



 


幫太多‧害了孩子



 


的確,父母若不能意識到幫孩子做太多,其實是害了孩子的道理,那麼,孩子將是父母一生的負擔。自


理能力不足的孩子,通常其他心智發展也不會太好,因為這是環環相扣的發展循環。


很多孩子在兩歲多時,被父母埋怨「愈來愈不好帶」,主要原因即在於自主行為能力不多,沒辦法面對


父母的要求時,即易出現哭鬧行為。其實一歲多的孩子就有能力做不少的事情,兩歲多的孩子則能在品


質上有更好的表現,就在不斷練習中,磨出了精細度與熟練度、培養了問題解決能力、能力慢慢內化成


習慣、認知能力隨之增強、責任感亦在無形中養成,就更具行為規範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在家不需父


母動輒叨叨念念,在外面則可順利融入團體生活並遵守生活規範,基本上,無需師長過分擔心!



 


趕時間‧無暇等待



 


只可惜現在的生活型態對孩子自理能力養成形成莫大的阻礙!其一,父母沒有太多時間等孩子慢慢發展


能力,每當孩子想練習時,父母一聲「快一點」,給孩子帶來壓力,根本沒辦法慢慢做完,少了練習,


少了鼓勵,孩子原本熱切想要學習的欲望,常常會被一聲「快一點」壓抑,就變得愈來愈不想做了。


延長等待的時間,看孩子如何用他的方式做,才是父母應有的態度!因此,父母要學的是「提早做準


備」,能力不是在要用時才來練習,練習需要時間,所以,平常就要練習以累積經驗。如果真的趕時


間,也只是站在協助立場,主力仍是孩子。以收玩具為例,父母可主動提醒孩子「把玩具收一收」,當


孩子有收拾的動作時,父母再藉「我們來比賽」,順勢「幫忙」,既可加快速度,仍能訓練孩子自己收


玩具。


 


怕哭鬧‧盡力滿足



 


其二,則是隔代教養的祖父母或外傭、保母做了太多,為了讓孩子不哭鬧,因此,竭盡所能的做,一旦


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了,就不懂什麼是「要求」,又該要求什麼,當然,每每面對父母或老師的要求時,


也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更不必說會照做了,這樣自會被貼上「不遵守行為規範」的標籤。團體生活


中,最重紀律規範,不能遵守的孩子又如何能適應團體生活呢?


對於兩歲多的孩子,若是家庭無法提供足夠練習機會,不妨送去幼兒園,藉由同儕力量加速學習速度,


但家庭最好能與園所同步配合教養方式,避免發生「在學校是天使,在家是霸王」的雙面人表現。


一歲多的孩子一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學習處理自己的事,這些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就是點點滴滴增加


孩子的基本能力,但父母往往輕忽基本能力養成的重要,只會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卻忘了萬一成


了「生活上的低能兒」,只怕父母這輩子永遠也卸不下照顧孩子的重擔!


~原文刊載於2009年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0〜6個月 自理能力活動


 


bobo小天才養成誌 更新日期:2009-01-04

 

 

 

0〜3個月 吸吮能力‧攸關身心發展

 

 

 

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baby透過吸吮得到營養、得到安撫。吸吮,可說是baby最基本的反射,

 

且在子宮內即具有的能力。吸吮能力佳,表示生存能力強,攝取足夠的營養不成問題,反之,則需要注

 

意伴隨而來的相關問題!

 


能力1 能吸吮奶嘴



 


對baby而言,吸吮能力是一項必備的技能,透過吸吮反射攝取維持生存所必須的養分。如果吸吮能力不


佳,不僅營養攝取受到限制,加上原始口腔欲望無法滿足,導致情緒發展及行為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恐


怕更令父母憂心!吸吮反射與搜尋、作嘔、咬合等原始口腔反射動作,會隨著baby漸趨成熟而發展出隨


意控制的分化動作,影響日後吞嚥、咀嚼與說話的能力。



 


遊戲 我吸我吸我用力吸



 

準備工作 奶嘴或媽媽的乳房、安靜的環境

利用餵奶的時候即能觀察baby的吸吮能力,看他的雙唇是否能緊緊包覆奶嘴或乳房,順利吸食奶水。如

 

果是用奶瓶,黃綺虹治療師建議,可事先試驗奶嘴的洞口大小是否適宜,洞太小,吸吮費力;洞太大,

 

易溢流,每一分鐘滴20滴為宜;奶嘴材質可選擇軟一點、短一點的。當baby出現吸吮動作時,可把奶嘴

 

或乳房輕輕拉出一點,可誘發他吸大力一點。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鼓勵他吸吮手指,活動時,可輕拉baby的前臂及手肘引導以手就口,

 

但過程中若感受阻力,不要硬拉,等一下再試,或以其他姿勢再試一次,如讓孩子側躺或趴著。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aby,當他在吸吮時,可用食指與中指輕壓其上下唇以包覆奶嘴或乳房。黃

 

綺虹治療師說,如baby的吸吮能力明顯不足,需要到醫院接受專業訓練以強化此能力。

提醒!

1. 黃綺虹治療師說,餵食時,孩子的頭部擺位姿勢是否正確,也會影響吸與吞的動作。抱著baby可採較

 

直立的姿式,讓頭在正中稍往前屈一點的位置,若有些孩子一直後仰,可採用吸管式奶瓶協助他以較直

 

立的姿勢順利吸吮。

2. 有些孩子的口腔肌肉過於緊繃,而拒絕吸吮,黃綺虹治療師建議,在餵食前,可先按摩孩子的雙頰,

 

讓肌肉放鬆後才予以餵食。

3. 雙唇無法閉合就無法吸吮進食,媽媽平常可用冰過的奶嘴誘發baby做出唇部閉合與吸的動作。奶嘴可

 

說是緩和baby情緒的好工具,吸奶嘴有助強化口腔能力,並促進神經系統發展,黃綺虹治療師建議父

 

母,不必因為擔心日後戒不掉奶嘴,而在此時完全不用。

4. 有的孩子喝奶時,喝一喝就要休息一下,是否代表能力不佳,黃綺虹治療師解釋,吸吮是一種生理機

 

制,的確有些孩子需要花時間練習,讓吸、吞嚥與呼吸的動作更加協調。

5. 父母不必擔心此階段的baby因吸吮手指而養成不好的習慣,黃綺虹治療師指出,這不僅提供口腔刺

 

激,也激起他探索自己的手與嘴的興趣,更具自我穩定情緒之效,還能建立身體覺知,為進入手指功能

 

分化、手眼協調及手指餵食做準備。

6. 想要引誘baby吃手,可在手上塗一些乳汁,讓他有味道可嘗。或是媽媽把baby的手放在媽媽的嘴

 

上,並發出聲音(如AHH-AHH-AHH)以吸引他看與聽,然後再把baby的手放回自己的嘴上,當他出

 

現聲音時,可一下遮嘴,一下不遮,誘使他玩這種遊戲,增加對手的興趣。

 


4〜6個月 後天學習‧激發能力養成


 


年紀小小的baby,其實潛藏大大的能力!但父母如果過於保護,不給機會讓他嘗試,就無法適時發揮潛


力。伸手幫忙扶住奶瓶,練習吞嚥能力,都是此階段的baby要學習的,用耐心陪著練習,很快就能看到


baby展現好能力了!


 


能力1 會伸手幫忙拿奶瓶



 


別小看baby伸手拿奶瓶的動作意義,在生理上,這不僅表示他已具有「吸吮」與「雙手可碰在


一起」的能力;心理上,則有助其培養注意力。當他會伸手幫忙拿奶瓶時,可說是正式踏出自我


照顧的第一步。



 


遊戲 我們一起拿奶瓶



 


準備工作 奶瓶、安靜的環境


每當喝奶時,不要急著把奶瓶塞在baby的嘴中,先直立拿著奶瓶讓他看幾秒,邊跟他說「喝


ㄋㄟ ㄋㄟ時間到了,這是你的奶瓶喔」,再慢慢將奶瓶移到臉邊讓他可以預測。只要baby有看


的動作,即可開始餵食。剛開始,baby可能無法抓住奶瓶,但媽媽可幫他把手放在奶瓶上,為


日後自己扶住奶瓶開始學習。奶瓶要有溫溫的感覺,baby才會喜歡把手放上去。黃綺虹治療師


提醒,餵食時,不要讓baby的雙手被擋住,才能讓他以一手或雙手輕放在奶瓶上。另外,邊餵


食,邊跟他說話,讓他感受愛與溫暖,而有安全感去做新的嘗試。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逐漸減少協助的時間,父母只握底部,留下中間讓他握著,再


視狀況調整奶瓶角度。有時,孩子明明有能力卻拒絕自己握,表示還想依賴,父母可適時幫忙扶


住奶瓶,讓他有被支持的感覺。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aby,可於奶瓶外套上一些不同材質的東西,如小襪子或運動用的


護手圈,吸引他想要觸摸,同時增加不同觸摸經驗。


 



能力2 能接受用湯匙餵食



 


相較於吸吮能力是天生的,吞嚥能力就必須靠學習而來。此能力的好壞,不僅影響營養攝取及口


腔發育,也影響腸胃道消化功能和說話能力,因此,在baby達到「可以開始接受副食品」時


(約4個月大起,仍必須視個別生理成熟度而定),就可開始練習用湯匙餵食。



 


遊戲 嘗不一樣的味道



 


準備工作 嬰兒專用餐具、果泥、安靜的環境


父母餵食時要與baby面對面,將盛著果泥的湯匙放在其視線內(可靠近唇邊),並發出如


「mum mum」的音,以視覺、嗅覺與味覺引導他的注意後,父母再做出打開嘴巴含入食物的


動作(表情可誇張一點),讓他模仿。餵食時將湯匙平放在舌上輕輕按下,再把湯匙拿出來,此


時邊鼓勵baby做出合唇動作,好利用上唇把食物從湯匙上抿下來。黃綺虹治療師說,剛開始,


baby可能會用舌頭推出湯匙或用吸的,父母要有耐心陪著練習。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多次提供以湯匙餵食的機會,並視情況增加食材的種類,讓他


練習更好的唇舌動作。


養成建議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baby,父母可利用玩偶玩餵食遊戲,用誇張的表情及聲音示範含入


的動作,讓他因有趣而願意嘗試。如果是baby的口腔感覺過於敏感,可在餵食前,先幫忙按摩


兩頰及唇邊肌肉,使之降低敏感度。若baby的合唇動作不佳,在進食時,用食指與中指輕壓其


上下唇以助合唇。


~原文刊載於2009年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生活自理發展‧好習慣 0〜3歲嬰幼兒生活自理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bobo小天才養成誌 更新日期:2009-01-04 記者: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高雄縣保母協會理事


 

頼/em>

 

 

 

 

自理能力,是指憑自己的能力即能獨立完成的事項。別看0〜3歲的孩子年紀小,他們在成長過程

 

中,會自發性地表現出照顧自己的能力,如伸手忙扶奶瓶、自行以湯匙進食、喝水、主動表達尿

 

布濕了要換或想「噓噓」等等。

父母若能適時從旁協助、引導,陪著孩子反覆嘗試練習,使基本能力更加純熟與進步,不僅為自

 

己奠定深厚的發展基礎,也就此養成足以陪伴一生的良好生活習慣,他們將更有信心面對日後的

 

種種挑戰,發揮更多更好的能力!「命好不如習慣好」, 想要有好習慣,請從自理能力的養成

 

開始吧!


如果父母把滿兩歲的孩子送進幼幼班,你會發現,同樣年紀的孩子,有的已經能夠獨立進食、自

 

行如廁、穿脫衣物及鞋襪等,有些卻還需要老師幫忙餵飯,陪著如廁、協助穿衣穿鞋等,能力差

 

異之大,令人好奇「為何有的孩子能力這麼好?」其實答案很簡單,「小孩有練過喔」,而且是

 

從小就開始練習!誠如法國文學家大仲馬說:「每一個重複的動作都會形成一種習慣,重複的次

 

數愈多,動作也就愈加熟練了。」


 


父母照顧周到‧壓抑幼兒發展


 


基本自理能力的產生很自然,只是需要父母願意放手給機會!但父母常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會,需


要百般呵護,錫安托兒所所長鐘曉玉表示,「孩子的能力永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基於生存需


求,出生三個月內的baby都能伸手幫忙扶奶瓶,她強調,如果一般孩子連自己抓握奶瓶的能力都


沒有,其他能力將不知從何而來!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沛潔也說,不自己動


手吃飯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長久下去,缺少持續做某件事的能力,進而出現不負責任的態


度。


恩主公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暨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黃綺虹指出,愈來愈多沒有明確病因的孩子


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而且以同年紀的孩子相比,能力好(依據制式評量)的比起發展遲緩的差


距愈拉愈大;同為職能治療師的蔡沛潔也說,為自理能力發展遲緩的孩子做評估,往往發現不少


個案是媽媽平常從頭做到尾,而阻礙孩子的學習所致。


 


養成關鍵期就在零到三歲


 


為何自理能力應從小養成?鐘曉玉所長說,因為孩子的一切能力正在發展中,對於每件事都感到


好奇,什麼都想要「自己來」,父母此時若抱持正向、鼓勵的態度,讓他嘗試,無形中,刺激腦


神經的發展,讓細胞更活絡、連結度更佳,學習效果更明顯!她引用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教


育主張,強調動作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從操作中學習,以培養其責任感


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黃綺虹治療師說,孩子在三歲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基本自理能力!錯過


學習黃金期,一樣的活動內容,就從有趣的遊戲變成規律枯燥的「療育課程」!她補充,平常做


任何事,只要安全無虞,父母都可帶著還是baby的孩子邊做,邊說給他聽,等到他有能力想做


時,「已經不是全新的才藝」,很快就能進入狀況。



 


孩子的每一天‧都是學習日


 


自理能力的學習再自然不過,每一天都是他學習的日子,每一件事都值得學習,而主要照顧者就


是最好的老師!蔡沛潔治療師提醒父母,訓練是在平時養成,而不是臨出門前才要求孩子展現能


力。


高雄縣保母協會理事長吳鳳雀說,折衣服、折棉被、揀菜等都是一種學習!如孩子睡起來時,會


請他把被子、枕頭放回「原來的家」,剛開始,孩子雖然只會用塞的,但卻慢慢養成收拾的習


慣,一段時間後,她再教孩子如何拉著棉被的四個角練習折被子。甚至吃飯時,也有讓孩子發揮


能力的空間,如幫忙鋪報紙、擺餐具和搬椅子等。


吳鳳雀理事長提醒,父母不要搶著做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如家事,是大人的「工作」,卻是孩


子的「遊戲」,從遊戲中學習,既自然又快樂無壓力,學習起來更具效果。鐘曉玉所長則補充,


「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過程中,會把『舊經驗』加上『新方法』,用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持


續累積就是一種能力!」


 


支持的態度‧優秀的能力


 


很多父母會因為心疼而捨不得讓孩子做能力所及之事,甚至擔心孩子做不到,所以事事代勞,對


此,受訪專家皆表示「現代的父母真的做太多,也想太多了!」孩子要的是練習機會,鐘曉玉所


長說,「新聞真該多報導一些年紀很小的孩子,因環境之故而必須照顧長輩及弟妹的故事,讓父


母知道其實孩子的潛能無限。」吳鳳雀理事長表示,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進幼兒園、上小


學……,一切還是要要靠自己,如果在零到三歲時,多花點耐心和時間為他打底,根本不用擔心


孩子做不來!


希望孩子從小養成良好自理能力,首先,父母必須調整心態,全力支持孩子練習,否則只怕一輩


子要當孩子的「老媽子」!


心態1 不怕髒


「因為怕弄得很髒,所以,不讓孩子自己吃飯」、「怕弄髒地毯、床墊,包尿布比較省事」,蔡


沛潔治療師指出,父母怕髒而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未來要付出的代價恐怕更大!髒,只是孩


子學習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副產品,是有時間性的,很快就會過去,重點是能力養成後,就不會弄


髒了。想想,一歲多開始練習自己吃飯,即使花上半年時間,也還不到兩歲,孩子就能獨立進


食,帶他出去喝喜酒,父母也能好整以暇的享受佳餚,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事。


心態2 給機會


對一般的孩子來說,都具有基本自理能力,只是能力熟練與否。黃綺虹治療師說,「動作需要練


習才會熟練」,父母若能多給孩子機會練習,假以時日必有所成!視孩子的能力發展程度,製造


機會讓他幫忙,孩子會很樂意做的!或是當孩子提出「我自己做」時,不要輕言拒絕,讓他試


試,頂多再花點時間善後。當孩子內心的熱情被點燃,會加速他更努力主動的多方學習。她提


醒,由祖父母或外傭帶養的孩子,更需要製造讓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機會。


心態3 放寬標準


吳鳳雀理事長說,孩子不是大人,當然不能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剛開始一定做不好,她以一


個七、八個月大的孩子為例,他想抓盤子裡的小饅頭吃,因抓不到,改用舔的方式而吃到了。這


樣如狗般的吃法可能會讓大人覺得「不好」,不過,孩子用手拿不到時,會想辦法以達到目的,


何嘗不是「能力」,日後,他還是一樣學會用手抓取、用湯匙的能力。她說,此階段的孩子發展


重點在於「想做」、「願意做」,即使孩子吃飯掉滿地,你也可帶著他數數吃飯時掉落的飯粒有


幾顆,只要一次比一次少,就是進步!


心態4 耐心


鐘曉玉所長說,「能力需要時間蘊釀,偏偏現代父母最缺的就是時間!」一次做不好,就再做一


次給孩子看,直到會為止,而非不給時間練習,但孩子做不好又給予責罵,幾次下來,孩子的熱


情和自信心也被消磨殆盡,不想再練習了。現代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快一點」,卻沒想過


孩子正在學習中,動作步調本來就比慢,父母何不放慢自己的腳步,陪著孩子慢慢練習,或許你


會發現,緩慢中,原來有你錯過好久的風景!


心態5 恆心


自理能力中有好多是每天定時要做的事,如刷牙、洗手與如廁等衛生習慣,這些都要在進行能力


養成的同時,還要持之以恆地做,讓孩子意識到這些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才能逐漸內化成為習


慣,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父母不說,孩子就不自己做。當成了習慣後,孩子就不再需要


父母追在後面扯著嗓子問「你做了沒?」,也有助建立更為融洽的親子關係。


心態6 鼓勵


不論孩子做得好不好,只要有雛形,就不忘給個鼓勵,鐘曉玉所長說,「適時的讚美會給孩子無


比的信心」,一句「你好棒」或一個擁抱,讓孩子有了「因為我很棒」的想法,即足以驅使他為


下一次更好的表現而努力。黃綺虹治療師則說,「鼓勵能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足夠的孩子才


有機會發揮更大的能力,尤其在邊做邊鼓勵的互動下,孩子一定做得更好!


~原文刊載於2009年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文章轉貼 內文僅供參考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五花肉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